在苏州的春天里,一杯明前碧螺春总是值得追寻和等待的。春分一到,人们的寻茶之旅就又开始了。这一次,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城市中心,首先从这里出发。
早上8:35,苏州高新区狮山金融创新中心,繁华的城市CBD一隅,老字号茶庄三万昌的茶咖店内,店员正忙着处理外卖订单。张鑫是附近一家证券公司的员工,她和同事各点了一杯碧螺春拿铁,在清甜与醇香的味蕾碰撞间,开启一天的忙碌。
新式碧螺春茶咖、奶茶
应接不暇的碧螺春茶咖、奶茶订单背后,是一家百年老店对碧螺春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更多和张鑫一样的都市白领,对碧螺春以另一种方式融入日常的接受。四十公里开外,位于太湖之中的洞庭西山岛上的三万昌茶叶基地内,采茶工们仍坚守传统手工,紧张采摘。
风传花信,一叶知春。从春山之上到楼宇之间,这片最能代表城市“春天味道”的叶子,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释放出哪些新意?在“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思想指引下,苏州又有什么样的创新实践?现在,请和我们一起,去探寻洞庭山碧螺春茶的新质之变。
中国(吴中)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园
以茶科技守护好品质
春分时节,苏州乍暖还寒。吴中区东山镇碧螺村冷水坞吴侬碧螺春茶园内,梅花尚未凋谢,连排的茶树吐出嫩芽,满目翠绿。
“气温再上升一些,就将迎来最佳采摘期,我们的有机洞庭山碧螺春将如期上市!”望着长势喜人的茶树,苏州市东山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甫林十分欣慰。
眼前这片有机茶园,是老宋的“宝贝”。“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靠啥保证茶树的生长质量?”面对记者的提问,宋甫林胸有成竹地答道:“靠科技。”
去年,在江苏省农科院指导下,合作社800亩茶园引入区块链技术,通过配备数字化检测设备,实现了智慧化管理。顺着宋甫林的指引,走进茶园智慧后台管理中心,一块大屏上清晰显示着园内虫情、土壤、气候等各项环境状况。“一旦发现问题,系统会立即反馈至手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作为核心原产地,在吴中区近4.4万亩洞庭山碧螺春茶园内,越来越多依靠茶科技支撑的品质蝶变加速上演。
“和其他名茶产区相比,碧螺春茶园总量不大,如何做好小而精,科学管理,是我们发力的方向。”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青介绍,目前,吴中区已与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建了洞庭山碧螺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用以系统提升科研工作水平,并建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集中加工共享中心,智慧茶园体系在青山绿水间逐步建起。
茶叶品质的好坏,与生长环境和管理方式密切相关,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品种。早年间,部分茶农茶企“求早”心切,引进外来树种,不少原产地老茶树种遭遇损毁,破解经济效益和品种保护之间的矛盾,选育良种成为关键。
“大家熟知洞庭山碧螺春有特殊的花果香,其实是小叶种的基因决定的。”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秘书长叶国平介绍,千百年来的湖岛环境和茶果复合种植的人工选择,共同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特殊的种质优势。为了保护好老茶树种,东山建起一批碧螺春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保护基地。
在位于东山镇渡桥村的省级碧螺春茶树种质资源圃内,东山镇农林服务站技术员郑俊华正忙着对树种进行养护。“这些都是优良老茶树树种扦插繁育的。”见到记者前来,郑俊华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近年来,吴中区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在东山镇全镇范围开展碧螺春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繁育、选育、建档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样品调查5009个,在圃种质资源达162个。
“这不仅仅是一项保护机制,更重要的是为接下来的种质资源创新应用奠定基础。”郑俊华说,哪些更香,哪些耐寒,哪些萌芽更早,哪些基因片段决定了这些特质,都将在进一步研究中解开谜团,为原产地选育良种打下坚实基础。
一项更为重磅的保护布局已然铺开。3月8日,《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条例》正式对外发布。该条例通过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江苏首个关于茶叶的立法项目,也是全省首部规范单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及地理标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其中,特别把茶园保护和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对树种如何保护,对农药、化肥如何规范使用等都作出详细规定,从根上守护好这一杯茶。
用品牌推动茶产业突围
由于种植面积小、产量低,碧螺春茶的产业规模一直难以做大。尽管是传统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品牌估值一度被后起之秀超越。有的茶人曾戏谑地把担忧告诉记者:名气越来越小,最后连仿冒茶都没人做了,碧螺春就会陷入真正的发展绝境。
“名茶的话语权从不是单纯靠产量决定的。尽管守着‘小茶园’,但必须做大品牌、做强影响力,才能实现产业突围。”吴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品牌支撑,即使再好的茶,也难以在当下绿茶市场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为此,吴中区开始从政府、行业、企业三方联动,聚焦区域品牌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两篇文章,全力打响“生态绿茶第一品牌”。
东山茶厂是苏州目前规模最大的洞庭山碧螺春茶企,不久前刚刚入选“中华老字号”名单。“对于品质的坚守,也让我们得到中茶、小罐茶等龙头茶企垂青,通过不断丰富产品体系,释放碧螺春品牌叠加效应。”90后茶人、苏州东山茶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倩楠介绍。
除了傍住大品牌推进OEM代加工,当前,东山茶厂还瞄准电商直播新赛道,通过线上推广形式,吸引、培育更多年轻客群,提升品牌知名度。去年一年,企业线上销量迅速增长,占比达到45,仅抖音平台粉丝量,目前已突破10万。在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公布的2023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榜单中,旗下的“碧螺”牌更是以6.6亿元的品牌价值创下新高,成为唯一入选全国前20的江苏品牌。
仅靠一家或多家企业品牌,想要拉动茶产业这驾马车,实属不易。吴中区依托区属国企吴中农发集团,正从品牌矩阵、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大做强洞庭山碧螺春区域品牌影响力。
吴中农发集团董事长仉勇介绍,在前期流转500亩土地建设生态茶园基础上,农发集团还通过收购、注册等方式,打造了包括“水月”“吴中”“吓煞人香”“小青”“茶不离果”等在内的品牌矩阵体系,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不同客户需求。此外,集团每年还通过举办中国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节、茶文化博览会等,为茶企、茶农搭建平台,共同把洞庭山碧螺春的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品牌效应正在不断彰显。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监事长申卫伟看来,传统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是一种“牛拉车”模式,而通过强化龙头企业打造和带动,吴中区让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呈现了“比翼齐飞”的形态,这是一种良性发展。
在3月16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绿茶产区品牌强度调查结果中,洞庭山碧螺春以773分位列全国绿茶产区品牌强度第三位,并获“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文化力Top10”。
让碧螺春潮起来
传统的优质等级碧螺春茶,因价格昂贵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如何破解这样的问题,使碧螺春真正融入大众消费,成为年轻人的选择?
“茶产业是融合了经营属性、健康属性、文化属性等多种属性的优势产业。”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看来,对碧螺春背后的文化属性深入挖掘和应用,对碧螺春茶产业的系统性开发和延伸,是碧螺春茶走进生活、打开新发展空间的一把密钥。
让高端的洞庭山碧螺春茶被更多消费者看得见、喝得懂。“碧螺春极其鲜嫩,要先倒水,待水温达到80摄氏度左右,再投茶。”说起碧螺春茶的泡制方式,苏州天睿华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华如数家珍,由他们打造的“姑苏茶娘”品牌,已拥有上百位茶艺师,通过专门和各大五星级酒店、高端餐饮门店合作,提供专业茶道服务、展示碧螺春文化,吸引了更多碧螺春追随者,维护了一批高端客群。
在平江路,身穿汉服的游客在三万昌门店点完一杯碧螺春奶茶,还没有品尝就先掏出手机拍照打卡,虎丘塔、东方之门、“我的城市,分你一半”……融合苏州元素的包装,颇具网感。店员告诉记者,这几天,这款招牌碧螺春奶茶,平均每天销售达到1000多杯,碧螺春冰淇淋也成了爆款。平江路上,与碧螺春相关的茶饮、咖啡、甜品层出不穷,游客寻江南文化、品碧螺春,成为一道新的风景。
在吴中横泾,诗酒田园非遗工坊的香道达人工作室,一款飞龙造型的碧螺春茶香引人注意,还没有批量上市,便受到不少女性朋友青睐。“用洞庭山碧螺春茶制香比较独特,茶本身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得它增添了不少雅致。”苏香创始人、第六届中国十大香艺师罗从坤说。
碧螺春,在苏州的打开方式正在加快丰富,作为一个独特的城市文化IP,在被越来越多的创意所包围。
“洞庭山碧螺春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足够我们以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仉勇坚信,立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用创意讲好这一片叶子的故事,必将对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缥缈峰下,水月坞里,碧螺春茶的发源地,由吴中农发集团打造的中国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园,已经开门迎客。走进其中,连绵的茶山翠色动人,循栈道行走,步步皆可生茶香、赏茶景、感受江南茶文化深厚底蕴。园内,从陆羽《茶经》中的记录开始追溯,到水月茶、小青茶、吓煞人香、碧螺春,一部碧螺春的历史徐徐展开。步入水月禅寺,记录有小青茶诗句的“水月禅寺中兴记”碑令人驻足。在洞庭山碧螺春茶博馆,陆羽与刘长卿品茶论道的场景即在眼前,关于洞庭山碧螺春茶的本体和文化“寻根”,到这里得到集大成展现。
从品一杯茶、观一场茶艺到来一场茶园春日之旅,一张关乎茶的农文旅融合牌,在苏州被越打越响。漫步西山岛,素有“小九寨”之称的天王坞人气十足,一场“1699春茶艺术季”火热开展,采茶、制茶,篆香、品茗,听民谣、赏湖景……这个月底,伴随着碧螺春上市的高潮来临,一场太湖生态岛“村咖节”也将在岛上上演,为太湖的乡村碰擦出独特的惬意。
“永远不要怀疑碧螺春可以多洋气!”作为茶二代,天王坞茶果场负责人姚益林主导和参与了岛上这两项活动,他的话,让大家对碧螺春又多了几分期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盛峥雷霆柳玉琳
记者手记
放大碧螺春的“主场优势”
在竞技比赛中,由于礼遇、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差别,运动员队伍在主场比赛的胜率往往高于客场,这被称为主场优势效应。在中国名茶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赛场”上,洞庭山碧螺春在苏州的“主场优势”正加速彰显。
从“地方名茶”中脱颖而出,跻身“中国十大名茶”,碧螺春的“取胜”之道并不容易。不靠产量,靠特有的茶果间种模式,靠传承千年的禅茶贡茶历史,靠皇帝赐名,靠7万多颗芽头才能炒制一斤特级茶,靠“生在江南”“长在苏州”的地域文化属性加持,所有的机缘巧合背后,都凝结着苏州人的智慧、努力与坚守。
但几年前,洞庭山碧螺春曾一度陷入品牌危机。虽然名声很响,但由于产区小、产量低、价格高、产业规模小等因素,每年茶季仿冒茶、外来茶大量充斥市场,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更有甚者,一些茶企、茶农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毁掉本地老茶树,引种外地早茶树,险些断了洞庭山碧螺春的“根”。正因为此洞庭山碧螺春曾跌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十强,令人痛心。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也曾在2020年3月做过一篇深度报道《碧螺问茶》,从品牌之困、科研之痛、新生之变、市场之殇四个方面,调查分析碧螺春这块“金字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