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农产品 > 经济作物 > 正文

英德红茶如何走上复兴之路?

发布日期:2016/10/25 22:14:20 浏览:967

红茶,英德红茶如何走上复兴之路? 英德红茶、英德红茶英红九号、英德红茶网、走复兴之路圆中国梦。

红茶

英德红茶早在几十年前就名扬国外。

红茶

和几十年前的辉煌时期相比,如今英德茶园种植面积只是恢复到当年最大种植面积的八成左右,产量也不及当年,而且,复兴之路仍异常艰辛。

红茶

英德红茶在经历短暂的30多年辉煌之后,于1990年代中后期形势急转直下,外销受阻,茶厂被迫停工。

编者按

英德红茶早在几十年前名扬国外:上世纪50年代末首次生产,并制成全国第一批出口红茶,1963年英国女王在一次“国宴”上更用英德红茶招待贵宾。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英德红茶早已没有当年的风光。今年夏秋季是众多英德红茶企业最为繁忙的季节,但他们不是忙采茶、忙加工、忙参加活动,而是在忙找销路、减库存。

作为一个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当地近1/10常住人口从事的大产业,英德红茶发展遇到了什么瓶颈?如何才能实现凤凰涅槃?南方日报记者从8月底开始调查采访,今起推出“英德红茶五问”,试图为英德红茶发展助一臂之力。

“市长卖茶啦!”这个新闻在网上流传得很快。9月中下旬,清远市市长郭锋带队在莫斯科中国城会议大厅举行“中俄英德红茶推介会”。4月28日,英德市长黄镇生率领当地各政府部门及企业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推介英德红茶。

英德红茶再次“走出去”,对众多老英德红茶人乃至众多茶人来说都是令人激动的事件。20多年来,英德红茶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这么高层面的重视。

他们的激动原因很简单,作为亲历者,他们倾注毕生心血的英德红茶行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兴起后,在短短40年间“过山车”般从巅峰跌入低谷:巅峰时期10万多亩种植面积在不到10年时间下跌至不到2万亩!如今的英德红茶虽然是当地1/10人口从事的大产业,但重振辉煌依然任重而道远。

短短60年间,英德红茶到底经历了什么?英德红茶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复兴之路上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英德红茶掀起了数次扩产高潮。上世纪90年代初整个英德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英德红茶出口至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提供4—5万多担红茶出口,每年创造外汇四五百万美元。

在经历短暂的30多年辉煌之后,英德红茶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急转直下,外销受阻。当时四大知名国营茶厂——红旗、红星、红光、红卫等被迫停工。1996年—2001年期间,农户们纷纷砍伐茶树,改种砂糖橘,英德茶园仅剩不到2万亩。

2012年英德茶叶年产量只有2928吨,2015年增至4000吨,增产36.6;茶叶产值从2012年8.2亿元增至2015年的15亿元,3年增加了6.8亿元,增幅达83;2012年茶产业从业人员约6万人,2015年达到10万人。

1扩张的新版图

2011年英德只有30家左右茶企,到今年9月底茶企数量上升至120多家,短短4年间增长了近4倍。

3年前,卞红霞从来没有想过到英德做红茶生意。卞红霞是广东德福缘茶业有限公司的老板,本是江苏盐城人。投资英德红茶前,对英德的了解都来自在英德做生意的弟弟简单而模糊的描述。不过,也正是弟弟的推介,让她考虑转战英德。

“刚开始,听粤语很吃力,上英德红茶培训课的时候常常听不懂老师讲的粤语版普通话。”操着一口浓重的江苏口音的卞红霞谈起当初转战英德的艰难情形,记忆犹新。

这些困难并不妨碍她结缘英德红茶。“我们接触各界后了解到,当地政府对红茶产业非常重视,有了坚强的后盾,让我十分看好英德红茶的发展。”卞红霞说。

几乎同一时期入行的张志刚,已经成为当地领军人物之一,被选为当地茶叶协会会长。同样,一开始他并没有打算在英德投资红茶,“原本打算租地后开大型养猪场,还考虑过种植药材,却因各种客观因素未能成行,最后经过调研,决定种植英德红茶。”

张志刚谈及当初的选择颇感庆幸。短短3年间,其创立的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拥有英红九号种植基地3000多亩,年产量达20万斤。

实际上,卞红霞、张志刚们的加入只是近几年英德红茶复兴的缩影。据英德市农业局茶叶股茶学农艺师郭满华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英德只有30家左右茶企,2012年增至35家,到今年9月底茶企数量上升至120多家,短短4年间增长了近4倍,“现在每个月都有新的茶企注册。”

随着投资者对英德红茶投入不断加大,英德红茶种植面积开始快速恢复和增长。英红镇是英德红茶原产区,该镇党委副书记白雪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该镇从2009年开始,通过7年的发展,新种茶园7000多亩,加上老茶园面积,共计12000多亩,带动就业人口1万多人,“而英红镇目前也才3万多人。”白雪琦透露,在该镇“十三五”规划中,英红镇红茶种植面积将达到2万亩以上。

另一个原本以养殖等为主的农业大镇黄花镇,如今也成为英德主要的产茶区。据该镇一党委委员透露,茶叶产值已占该镇总产值的四成多。

“英德市茶园面积2012年前增长比较缓慢,只有3.16万亩,但之后每年以近1.5万亩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达到7.34万亩,预计2016年底可达到9万亩。”郭满华透露,“2012年英德茶叶年产量只有2928吨,到2015年增至4000吨,增产36.6;茶叶产值从2012年的8.2亿元增至2015年的15亿元,3年增加了6.8亿元,增幅达83;2012年茶产业从业人员约6万人,2015年达到10万人。英德红茶已成为英德支柱产业。”

南方日报记者走访英德时发现,英德市区大街小巷各类英德红茶品牌专卖店星罗棋布,数量之多已成为当地市场一道独特的“红色”风景线。记者在英德电商产业园一楼农特产品O2O体验馆看到,目测英德红茶展示面积占到该层四成左右,甚至还有一家韶关某高山红茶品牌展柜,“能吸引和容纳其他地区红茶品牌的进驻,恰恰说明英德消费市场容量之大和一定的影响力。”该红茶展柜负责人如此分析。

如今,英德红茶成为英德人乃至清远人主要的茶类饮品之一。不仅在清远,珠三角这个消费大市场喝英德红茶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秋节期间,记者在广州芳村茶叶市场调查采访时,在“怡品茗”英德红茶专卖店看到一位肇庆茶商采购了数十罐红茶。该茶商介绍,此前一直做普洱生意,6年前一次偶然机会喝到英德红茶,觉得不错就带了一些回去自用,同时试探市场反应,没想到非常受欢迎,如今英德红茶成为其主要的茶叶销售品类。

“我们在全国多地设有200多个专卖店1000多个专柜。”张志刚告诉记者,新疆市场更成为其公司积庆里销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卞红霞表示,省外市场销售额占了五成。

不仅如此,一些茶企开始拓展国外市场,今年9月30日,一批由积庆里生产的,重15.74KG、货值285美元的英德红茶样品经清远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合格后顺利出境,实现了英德红茶出口“零突破”。

2短暂的辉煌与衰落

1996年-2001年期间,农户们纷纷砍伐茶树,改种砂糖桔,英德茶园仅剩不到2万亩。

英德红茶的振兴勾起了老一辈人的回忆。其实,早在几十年前,英德红茶就已名扬国外:1950年代末实现首次生产,并做出全国第一批出口红茶,1963年英国女王在一次“国宴”上更用英德红茶招待贵宾,并受到高度的称赞和推崇。据高级农艺师、客座教授王医凤介绍,当时英国女王在国宴上用的是英德红碎茶F.O.P,即叶茶一号。

被誉为英德红茶奠基人之一、已年近八旬的袁学培教授,1959年大学毕业后即进入英德从事茶叶工作近60年,几乎与英德红茶诞生同岁,见证了那个时代英德红茶的辉煌:“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英德红茶掀起了数次扩产高潮,直至90年代初统计的时候,整个英德茶园面积超过十万亩。在这个时期,英德红茶出口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提供4-5万多担红茶出口,每年创造外汇四五百万美元。”

上世纪90年代入行英德红茶的郭满华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个时期的英德茶叶管理部门,等级也相当高:1964年成立的茶叶局,完全独立于农业局,与农业局平级。”

然而,英德红茶在经历短暂的30多年辉煌之后,于1990年代中后期形势急转直下,外销受阻,当时四大知名国营茶厂——红旗、红星、红光、红卫等被迫停工。“1996年-2001年期间,农户们纷纷砍伐茶树,改种砂糖桔,英德茶园仅剩不到2万亩。”袁学培回忆起这段历史仍然心疼不已。

谈及英德红茶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原因,袁学培认为,当年英德红茶因国家计划经济而确定的单一品种、单一茶类(红碎茶)和单一销售渠道(国家外贸包销)的格局而“红”,也因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而没落。

据袁学培介绍,当时英德茶厂只需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生产出的英德红茶,冠以“金帆牌”的商标,统一由广东省外贸进出口公司负责出口。1990年代中期国家完全取消了统购包销以及出口补贴和退税后,已生产的大量红茶销售不出,直接影响了种植户、茶厂收益。

外销受阻,国内情况如何?“当时的中国,普洱茶、铁观音风靡,红茶市场份额较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书记、副所长方华春介绍,“另一方面,英德红茶过去以出口红碎茶为主,国外有一定知名度,而在国内,消费者少有喝到,因而国内知名度不高。”

实际上,不单英德红茶,当时全国众多红茶生产地如湖南、江西等都遇到类似的情况。在严峻形势下,英德一些茶厂开始纷纷进行品种的“红改绿”,将大叶种红茶改为大叶种绿茶,希望以此打开国内市场。

“那时茶科所同时兼做红茶、绿茶、乌龙茶等。”方华春坦言,“即便如此,效果并不好,相比大叶种绿茶,北方人更偏好喝口味清淡的中小叶种绿茶。”

对英德红茶颇有研究的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易振华认为,在1990年代以前红茶的形态为红碎茶,而国内消费者没有喝红碎茶的习惯,主要为功夫茶如条茶或者普洱茶饼的形态。

在面临出口转内销背景下,国营茶厂未能快速适应国内市场。据了解,1990年代中国确立市场经济目标,到1990年代中期国家完全取消统购统销后,茶厂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茶厂从过去只是负责种植或者加工,一下子跃到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这一转变要求思维进行转型,而销售恰恰是重点,但却是茶厂弱项,更缺销售人才。”易振华分析,“另一方面,要适应国内市场,产品形态也要转型,即从红碎茶到红条茶的转变。”

然而,产品形态的转型并不容易,因为红条茶和红碎茶的加工技术、工艺等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为适应产品形态转变,茶厂和经营者要对加工技术、工艺、市场等全产业链进行思维转变,显然,当时的市场各方,在市场经济大潮来临之际并未准备好。易振华如是分析。

3艰难的重振路

2009年试行产业扶持政策中,针对红茶产业的100万元奖励政策甚至还奖不出去。

在英德红茶行业大衰退的那段岁月里,也有一

[1] [2]  下一页

最新经济作物
  • 日照绿茶正式进入开采期04-23

    来源时间为:2024-04-18原标题:日照绿茶正式进入开采期来源:黄海晨刊原标题:日照绿茶正式进入开采期来源:黄海晨刊全媒体记者万德方通讯员宗杰王飞达丁明杰贺……

  • 优良品种,辽宁全省公开推介!04-23

    近日,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组织遴选适宜省内不同区域种植的经济作物优良品种,并向全省公开推介。此次推介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包括水果、鲜花、中药材等,共计53个。据介绍,此……

  • 中国农科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专家团考察指导华容04-22

    来源时间为:2024-04-22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邱化姣带队考察指导华容芥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考察组先后到三封寺镇岳……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