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农产品 > 粮油作物 > 正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这头衔不是我们自封,是来自世界的加冕

发布日期:2021/6/12 13:30:49 浏览:24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这头衔不是我们自封,是来自世界的加冕

最近看了有关袁隆平院士的书籍:《追逐太阳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我感触多多。下面就节选文中第五章的一部分情节,和大家一起一下袁隆平的故事。

现在只要说到杂交水稻之父,我们无需加双引号,这个词早已经和袁隆平院士成为一体。当然这个杂交水稻之父是没有国界的,是我们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也是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某种意义上,袁隆平更是我们全人类的袁隆平。

这还真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封的,确实是来自时间的加冕。

杂交水稻培训中心

时间是1982年的秋天,袁隆平一行人来到马尼拉,将要在这里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水稻学术交流会。马尼拉便是菲律宾的首都所在地,也是世界公认的稻都。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总部就坐落在这个城市,它也是最先与我们展开合作的国际农业研究机构之一,更是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当年第一次出国造访的地方。那是1979年4月,袁隆平第一次走出国门,也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水稻学术会,就是这里。

而这次似乎和以往不一样,现场仪式感十足。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在没有和袁隆平事先说明情况下,临近会议前,他庄严地走到袁隆平旁边,并盛情邀约袁隆平和他一起去主席台就座。

袁隆平一下子感到有点突如其来的惊讶,他一直习惯坐在台下聆听,但是斯瓦米纳森博士此时弯下偌大的身躯,右手向前伸着,很是尊敬,神情也是很庄重,袁隆平见状也不好推诿,起身随斯瓦米纳森博士一起走向主席台前。

杂交水稻综合实验楼

就在袁隆平走向主席台的脚步中,主席台前方的大屏幕立刻切换到一副巨像,这是由投影机打出来一副袁隆平的巨像,另外还有一行醒目的英文字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此时此刻,我想作为每一位中国人都是骄傲和自豪的。

袁隆平看到了,就好像第一次真正的看清楚自己长得模样,还是和杂交水稻之父绑定在一起,这真的让他感到突然,不过此时袁隆平表现的很淡定。与此同时,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起立,并向袁隆平行注目礼。

此时此刻,作为中国同胞的我们,又一次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时袁隆平来到主席台,一旁的斯瓦米纳森博士热情高涨并带着诚意说:“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IRRI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追逐太阳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的世界名誉由此拉开序幕,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在此之前,国际水稻研究所也试图突破杂交水稻这一难题,却始终找不到答案,不得不停下脚步。在得知中国有人搞成杂交水稻后,他们就感觉不可思议,不过又重新看到希望。因为凭借他们世界一流的设备和科研人员,只要稍微借助中国方面的杂交水稻技术,就有很大程度取得成功。

当然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研制的水稻和我们有些不一样,他们要研究出适合东南亚一些热带地区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第一次来到国际水稻研究所,该所就与我国签订了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合作协议,被中断7年时间的杂交水稻又一次提上日程。另外在选用母本方面,中国方面还无私赠送了三株“野败”型不育系。

而合作的第一项就是聘请袁隆平,自此,中国和国际杂交水稻研究所就展开了亲密的联系。1980年秋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就在长沙一起开创了第一期国际杂交水稻学习培训班。

这是位于长沙的马坡岭,靠着水源,坐北朝南而筑。一面面蓝色的玻璃墙,犹如大海和蓝天一样美丽,下面一行醒目的大字:“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亲自提笔写的,那金灿灿的字体颜色就如成熟的稻子一样。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楼

这里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天堂”,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多次受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委托,每年都要举办国际性的杂交水稻培训班。

每次开班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员来此,他们大多都是各国水稻方面的专家。他们奔着一个目标来到中国湖南,这个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一同走进马坡岭的实验田,用心的学习着中国人的杂交水稻技术。

培训班主要授课人就是袁隆平,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亲和力地对待着每一位同学,不分国籍,仿佛一下子和世界拉近了距离。很快袁隆平就和这些五湖四海的学生打成一片,不仅在科研学习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上,袁隆平都是尽心尽责。

每当这群皮肤各色的学生围着袁隆平,如同大学里的一群留学生正在向老师请教问题,他们渴望从这位和蔼可亲又幽默的袁隆平老师身上获得杂交水稻的知识,袁隆平老师就像一颗大树一样,照耀着这群小种子。

世界上的粮食,有着它的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是我们日常吃的粮食,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粮食。这群学生不仅可以在这里学习到最新的杂交水稻技术,还能品尝到杂交水稻的滋味。

一位喀麦隆学员说:“我们在这里天天吃大米,非常快乐。在喀麦隆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大米,但平均每个星期只能吃两次。我们希望杂交水稻的推广,让喀麦隆人民每天都能吃上大米。”学员们还专门写了培训班班歌《让我们一起携手向前》(IfWeHoldonTogether)。----《追逐太阳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看着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各自学成回国,他们就如同一粒种子一样,把我们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带到各自的祖国,让我们中国的技术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开花结果,这是我们中国热爱科学并无私奉献的襟怀,更是为了世界和平和一些饱受饥饿的人带来光明。

希望袁隆平爷爷的故事源远流长,更多有关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大家不妨看看这本《追逐太阳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最新粮油作物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