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农产品 > 粮油作物 > 正文

绘就丰年图景夯实特区粮仓

发布日期:2022/11/28 11:06:13 浏览:111

来源时间为:2022-11-28

珠海斗门上洲村金黄的稻田。

平沙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晚稻获丰收。

初冬的珠海,田园里呈现出一片“金色稻浪”好风光。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收割、脱粒、碾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谷粒和稻秆分离,留下一排排整齐的“寸头”稻茬。新收获的稻谷飘香,被装车运走,颗粒归仓。

今年以来,珠海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通过出台强有力的种粮激励政策,建立粮食生产调度通报机制,扩大良种良法覆盖面,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数据显示,今年珠海粮食播种面积8.44万亩,较2021年增加超13,大豆播种面积更是2021年的近5倍,粮食总产量有望达3.05万吨,较2021年增加近7。“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昔日盐碱地今朝丰收田

由珠海大道沿乡间小路拐入平沙镇前西社区,700多亩金黄的水稻在眼前铺开,丰收气息伴随稻香扑面而来——平沙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的晚稻随风起伏,沉甸甸的谷穗在太阳的映照下愈发夺目。

“水稻的亩产每年都在递增,今年晚稻跟去年比又增长了约15,预计平均亩产700多斤。”珠海市汇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乡村振兴办副经理叶国华说,实现大丰收的同时,机械化生产也在不断提高,“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天能施肥300亩,而之前使用人工施肥需要50名工人。”

鲜为人知的是,眼前的良田曾经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2017年,珠海市汇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始对(前锋、前西)总计1700多亩的盐碱地进行改造。经过数年的土壤改良,盐碱地终于迸发出生机,产量也与其他地区无异。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同时在乾务镇乾东村上演,昔日的花卉苗木场变身连片水稻田。“我承包的300亩稻田原是花卉苗木场,为推动复耕复垦,今年7月对花木场进行整耕,种上了晚造水稻。”农户周达森说。

今年以来,珠海持续开展撂荒地复耕、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按“宜粮则粮”的原则,推动撂荒耕地复种粮食作物超3700亩。

种粮有补贴农民底气足

在斗门上洲村的稻田里,28岁的余嘉豪正在使用无人机察看稻苗长势,“今年又迎来一场大丰收,这些无土育秧技术栽种的有机稻,品质比普通大米要好,价格也卖得上去,加上政府的各项补贴,我们的种粮积极性更高了。”

正如余嘉豪所言,珠海种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大礼包”不断增强。据了解,在2021年种粮补贴提高一倍的基础上,今年珠海出台了种粮奖励措施,对连种两造水稻的每年每亩奖励1000元;对种植大豆的每年每亩奖励500元;对抓粮食生产得力的村(居)委会每村每年奖励1万元,并印发《珠海市支持2022年晚造粮食生产12条措施》,多部门合力共同保障全市晚造粮食生产。

除了提高种粮补贴标准,珠海还通过免费发放优质水稻种子、实施机插秧作业补贴、无人机植保作业补贴、无人机统防统治植保作业农药统一配送、粮食政策性保险保费全免费等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种粮和基层抓粮的两个积极性,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动力。

在不断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珠海还大力推广良种良机良法:在全省率先开展无人机水稻统防统治植保作业,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2019—2021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2022年扩大推广到2万亩,为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珠海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13,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珠海还安排3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水稻统防统治农药统一配送,做好水稻“三虫两病”防控工作,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塘头开展调研和技术指导,做好田间肥水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撰文:王韶江何康杰

本栏摄影:关铭荣

最新粮油作物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