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作物,浙江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全文、国家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纲要。
薯、果树、茶树、桑树、药用植物、花卉等作物绿色品种选育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升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水平。3、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引导育种科研人才向企业流动,组建科研育种团队。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要联合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开展协作攻关,探索科研人员或课题组整建制到企业开展育种模式。支持种业企业参与我省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种业成果评价和分配新机制。加强抗性育种,育成一批高产、多抗、低耗的“绿色”新品种,并在优质、广适和适宜机械化方面有所突破。重要作物种业科研育种目标和重点作物
2020年科研育种目标
科研育种重点
水稻
培育年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新品种3-5个;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面积达到50;常规水稻商品化供种率达到70
创制一批广适、高抗、高品质、高配合力的水稻骨干亲本以及“三系”新型不育系、高品质大穗型常规粳稻、短生育期早稻品种;加强杂交水稻安全制繁种、机械化制种、种子检测、加工贮藏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培育高品质鲜食玉米新品种5-10个
建立规模化高效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平台,构建骨干育种群体
培育多抗、矮杆小麦新品种3-5个
创制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弱筋和中筋小麦新品系
大豆
培育年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的鲜食大豆新品种3-5个
开展抗逆性鉴定和适应性评价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创制多抗、早熟、大粒、高品质品种
培育适应轻简栽培、抗病虫的新品种2-3个
挖掘高衣分、抗逆等优异资源并利用
油菜
培育适应机械化作业、年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的新品种3-5个
创制一批具有高含油、抗裂角、耐密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双低”油菜新品种
蔬菜
育成新品种20-30个,实现大宗蔬菜作物品种新1轮更新;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大宗蔬菜作物农艺性状遗传规律、杂种优势利用、种子生产和精加工技术研究;培育适合设施栽培、露地栽培、加工生产专用的新品种
果树
培育高品质、早熟、耐贮藏的新品种5-7个
采取远缘杂交、回交等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育种技术,选育早、中、晚熟期配套、高抗、优质的新品种
蚕桑
选育性状具突破性、符合茧丝产业化与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桑、蚕新品种3~5个(对)
省力多元化桑树新品种选育;优质、好养、易繁、高效、多元化家蚕新品种选育;桑、蚕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新技术研究
茶树
培育名优绿茶适应机采专用茶树新品种3-5个。筛选一批优质绿茶早、中晚生合理科学搭配茶树良种组合
创制与利用一批性状突出的优异种质,开展高抗逆性茶树新品种选育
花卉
培育适应浙江气候条件的低温开花性、夏季耐热的切花、盆花或露地花卉新品种5-8个
挖掘花卉抗逆、长花期等性状资源,开展适应性评价研究,创制抗性与观赏价值俱强的百合、石蒜、鸢尾及兰花类等作物新品种
食用菌
培育年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袋的食药用菌新品种3-5个
开展高效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平台研究与构建,创制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生育期短、一致度高、适合集约化生产)、高活性成份的食药用菌新品种;加强标准化优质高效菌种繁育技术与种质质量安全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
药用植物
重点培育丰产性好、性状优良、成分稳定的“浙八味”药用植物新品种5个、特色珍稀名贵药材(新浙八味重点培育品种)新品种10个
开展良种选育和资源保护技术研究,挖掘抗逆、高产、高有效成分的优质资源
(二)强化种子生产能力建设,增强供种保障能力1、优化种子生产基地布局。结合“一区一镇”建设,优化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设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示范基地。鼓励种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重点扶持面积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粮油作物制繁种基地的田间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立种子加工中心。鼓励种业企业到省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继续实施水稻和小麦订单良种奖励政策,开展种子质量保险试点,切实降低水稻制繁种农户和种业企业生产经营风险。2、加快南繁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不断改善南繁育种基地和科研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制定《浙江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落实方案和《浙江省农作物种子南繁管理办法》,新建海南省陵水县1000亩南繁基地。同时,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改造提升原有南繁基地生产服务及生活设施。3、健全种子供需监测预警和储备制度。完善种子市场观测点建设,加强种子供需信息的定点监测、定期采集、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确保农作物种子供种安全。落实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计划,修改完善《浙江省农作物种子贮备管理办法》,按照“储得进、藏得好、调得出、用得上、保安全”的原则,完善省、市、县三级种子贮备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贮藏保管、财务管理、合同签订等环节,调整优化储备作物、品种结构与数量,更好发挥储备种子在救灾备荒中的作用。(三)积极培育优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支持有实力的优势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集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引导国有资本、民营资本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领域,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具有特色的旱粮、蔬菜、花卉、食用菌等专业化骨干种业企业做专做精。支持区域性和服务型企业,为种业集团和专业化骨干企业提供终端销售和技术服务。鼓励种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提高育种效率和水平。引导种业企业完善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种子生产加工体系,建立新品种示范推广网络,构建“互联网 ”种业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打造以全方位终端服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体系,加强售后技术服务,延伸产业链。推动种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品牌、质量自控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2-3家实力雄厚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培育8-10家精品特色专业化种业企业,扶持10-12家区域性和服务型种业企业。(四)健全种子管理和信息服务,强化监管服务能力1、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县级种子管理机构,落实人员与工作经费,明确种子管理职责。建设和完善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点),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网络。加强试验点物联网建设,构建试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平台,逐步实现试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即时传输、科学处理,提高试验质量;发挥品种审定的导向作用,修订完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提高抗性级别,建立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和相同生态区品种引种备案制度。2、加强品种和市场监管。加强对审定品种的监管,探索企业联合体、科企联合体和科研单位联合体开展联合试验,完善企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主导品种发布和品种撤销审定制度。建立统一共享的省级审定与撤销审定品种信息数据库、标准样品库和DNA指纹图谱库,加强品种真实性监管,加大新品种保护力度。加强种子分子检测能力建设,建设浙江省国家农作物品种登记认证检测分中心,建立种子例行监测机制,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强化种子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健全品种和种子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大对种子生产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核及其事中事后的跟踪监管。3、加强种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种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完善“浙江种业网”模块功能,支持优势种业企业通过采集种子基地、生产、加工、贮藏、检验、包装、运输、销售等信息,实现从基地落实、种子生产到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数据化。全面推广种子包装“二维码”,建立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体系和种子质量追溯体系。四、重大工程(一)育繁推一体化培育工程。组织实施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项目,引导种业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支持种业集团和专业化骨干种业企业建立8-10家技术设备先进、运转高效的研发机构,组建首席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展农作物商业化育种;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新品种试验网络建设、完善测试条件。鼓励科企深化合作,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育种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瞄准市场需求,提高品种选育效率,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品种为主线的联合攻关模式,育成150个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需要的绿色、高效新品种,其中种业企业自主选育品种100个。(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创制工程。继续实施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加快建立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研究中心,推动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种质库和果树、荼树、水生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种质圃建设,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繁殖更新、鉴定评价、保护利用工作,利用优异种质资源发掘重要性状与功能基因,开展农作物新种质创制,及时将新获取的信息数据和种质分别扩充至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种质库(圃),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管理能力。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和第四次全国药用植物资源普查工作。(三)绿色优势品种示范推广工程。继续全面推进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建设,支持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活动,支持种业企业建设完善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和营销网络,扩大品种推广应用服务覆盖面。通过展示示范,推介主导品种,引导广大农户种植优势品种,提高主导品种集聚度,加快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提高种业创新成果转化率。(四)高标准良繁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衢州、温州市建设常规稻麦及油菜种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基地6万亩,在遂昌、宁海、象山、龙游、磐安等县建设杂交水稻种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基地4万亩。扶持骨干优势种子生产企业,新建或完善种子加工贮藏设施设备,改善种子生产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实行规模化、机械化制繁种,实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沟渠路配套,形成稳定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同时,根据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建设规划要求,在海南省陵水县新建1000亩农作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配套建设专家生活用房、种子烘干房、低温低湿库、实验室、晒场等,为种业研发提供育种平台,提升我省种业企业研发水平。对老基地部分破旧沟渠路及生产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完善。(五)监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建设,稳定种子管理队伍,全面履行好种子管理工作新增职能。加强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点)物联网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布局,提升省、市、县三级种子质量检测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能力水平。利用“二维码”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品种审定和种子质量可追溯信息体系。加强“浙江种业网”建设,增强其省种业信息直报系统、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平台、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副网)查询系统等模块功能。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加强对现代种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发改、农业、财税、科技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