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农产品 > 农产品资讯 > 正文

陕西延安: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发布日期:2022/11/24 11:12:33 浏览:627

延安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化工焦制甲醇联产LNG等项目,突破石化原料低碳提纯、高产能绿色催化材料、高端绿色石化产品定制生产、石化能源梯级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改进石油化工生产流程工艺,采用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等新工艺和新催化剂,提高产品收益率。

4.天然气开发利用

重点开展甲醇裂解催化剂技术、甲醇羰基化制醋酸酯术、甲醇制烯烃技术、合成气制二甲醚技术、醋酸乙烯生产技术、天然气造气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探索推广天然气、生物质材料制可降解塑料技术。

支撑现代特色农业做优做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集聚现代产业要素,推进苹果、畜牧业、设施农业“3 X”产业全面升级,加快培育和壮大配套产业,打造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苹果产业。支持建设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强苹果新品种培育,推广省力化、集约化、矮密栽培模式和果园绿肥、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持续推动老果园改造提升,强化技术培训,运用技术手段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广抗逆性强、免套袋、多样化品种,实施苹果“百千万”示范工程,助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适度发展葡萄等其他果业,做大做强关联产业,建设现代果业强市。

——畜牧业。以舍饲养殖和果畜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规模化、科学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生猪、湖羊、蜜蜂标准化养殖,推广畜牧业良种工程和性别控制、胚胎移植、人工授精三大技术,加大人工牧草种植力度,支持建设优质高效牧草示范基地,探索推进半舍饲养殖、林下养殖和围栏养殖。

——设施农业。支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设施果蔬新优品种,不断改进优化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增温补光、二氧化碳施肥、自动卷帘机、保温被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引进示范推广运输车、起垄机、移苗机等轻简化设备,环境调控智能化设备和无土化、智能化栽培,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设施农业向低碳环保、绿色高效、高质量发展。

——“X”产业。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推广生物全降解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等绿色高产技术,全方位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和产业效益。积极开展红枣、核桃、花椒、中药材、花卉中蜂、桑蚕、大闸蟹、稻田鱼虾等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助力形成若干规模化的气候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及集中产区。

——农业产业后整理。以农业产业后整理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开展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开发低温保鲜果蔬产品、冷冻果蔬产品、脱水果蔬产品。积极推进建设智能选果线、冷气库、冷链储运体系和果品物流中心。加快后整理业务指导和技术信息服务,大力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干果、果脯、膨化食品、糖果等休闲食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等关联配套产业,促进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苹果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综合示范园。积极推进主要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

——数字农业。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数据平台,应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打造“互联网 农业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等相关项目,加快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中国农批·延

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等专业市场配套物联网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运用,推动数字赋能农业现代化。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助推我市农产品网上销售;依托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使入驻平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累计达到400家以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水平;在4个县区做好物联网示范,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农业制造和服务。重点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充分利用市域现有化工产品,支持发展果袋、果箱、果筐、防雹网及农机具、选果线零配件等农业装备制造。大力扶持以苹果为主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研发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生物药品。2025年,在果饮、果酒、脆片等苹果精深加工方面,重点发展果饮、有机肥、果枝板材等深加工技术。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加工企业,并开始投入商品化生产。健全农业生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广应用智能农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技术装备集成示范。提升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种养技术等社会化科技服务能力。到2025年,筛选出5-10个适合于延安日光温室栽培的优良瓜菜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2-3个,集成配套管理技术繁育无毒苗木15万株,并对筛选出的优良品种(系)进行示范。积极推广生物全降解渗水地膜、有机富硒谷子绿色高产栽培、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等技术,力争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6以上。

——农业绿色循环产业。积极开展耕地田间整治和土壤有机培肥改良,加强田间集雨设施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推广农牧结合、种养配套、废弃物综合利用、果(菜)畜沼循环发展等新技术和新模式,有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创建绿色循环高效农业试点示范。到2025年,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力争在有机肥加工方面培育2个高新技术企业。

[$NewPage$]专栏4现代特色农业主攻方向

1.现代农业装备

开展机器人、物联网、信息化、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地小型农业机械”“果园作业机械”“设施农业智能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等方面攻关,创制新型智能化装备。积极推广设施自动通风机、运输车、水肥一体化、卷帘机等轻简化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2.农产品深加工

重点围绕果业、特色畜禽、小杂粮等区域优势农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技术集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研究开发果饮、果酒、脆片等果品精深加工产品。

3.畜牧业

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改良当地大家畜和禽类品种,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畜牧生产饲养总量,推广畜禽人工授精技术。

4.循环农业

重点围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病死禽无害化处理技术、饲草种植技术等领域,开展延安生态循环农业领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科学攻关。

助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构建全国红色文化传播高地、共产党人精神高地为目标,依托延安红色文化至高性、唯一性和地域文化丰富性、厚重性特征,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加快培育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文化科技交互融合的产业业态,构建“点-线-面”文化科技融合的产业集群式布局。

——推动文旅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延安文投集团等14家省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延安5·23文化创意产业园、延安红街等园区的引领聚集功能,积极融合数字化技术,构筑红色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数字文旅产业基地等。鼓励具有文化旅游和科技交叉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进入产业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工作,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整合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研究力量,建设跨学科、交叉性、多元化的创新研究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利用现代科技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助推非遗数字化保存工作,实现延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和展示,积极推动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式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对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延安红色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黄河流域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到2025年,利用VR、AR、MR等技术应用,构筑数字博物馆群。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品。加大推进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等特色文化产品的科技创新力度,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表现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结合,推动以红色旅游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及数字内容原创为主的企业聚集发展,开发有创意、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使科技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示范基地的聚集作用。支持并鼓励现有条件成熟的文化基地、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申报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引导文化科技类企业集群化发展。以南泥湾科技文化示范基地为载体,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研发,推进文化旅游服务平台、文化传播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示范,加快民间艺术品O2O交易平台和民间艺术产权交易中心等项目建成,推动民间艺术品产业化发展。

第九章科技民生创新工程

医疗卫生。推广医疗卫生创新技术应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加快建立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为中心的医学产学研体系,利用大数据和远程诊疗等技术手段,推动延安市人民医院、延安市中医医院等医院提升优势专业诊疗水平和科技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实现智慧医疗。

文化教育。聚焦云计算技术、智能科技等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抢抓国家推动“互联网 教育”战略机遇,推进教育云平台的研发应用,创建具有情景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等特征的学习时空环境。推进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建设。

交通运输。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综合管控、低碳绿色的智慧交通运行体系。加大公共交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提高公共交通智能化程度,实现智能监控、分析和调度。构建公众出行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路况信息、停车引导服务、出行线路、交通气象等多层次的交通信息。

公共安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与推广,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在我市公共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建设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采集、整合、分析工作,接入公安内外部数据不低于50亿条,实现数据共享,使更多警种的应用系统和数据融入大数据池。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我市公共安全情报预警提供科技支撑。到2025年,全市大数据模型不少于10个,警务通APP不少于5个。创新发展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完善“雪亮工程”建设,整合现有各类视频监控资源,新建治安监控点位800个、视频监控2000路、报警柱120套,改造城区高清视频监控点位200路。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科技提升工作,支持科研机构及有关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科学技术研究,配合相关部门在高危行业领域推动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助力粮食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农产品资讯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