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农产品 > 农产品资讯 > 正文

本地农副产品口感好/质量高为何还滞销?

发布日期:2016/11/26 0:45:47 浏览:1359

农产品滞销

源源家养的黑山羊(资料图)

近日,家住株洲县龙门镇14岁的源源,为了让年迈的爷爷奶奶不再顶着寒风冷雨放羊,也让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有钱买药,希望有好心人帮忙将家里的黑山羊卖掉。经株洲晚报报道后,上周六不到一小时,源源家的黑山羊全部卖完。

黑山羊的滞销只是株洲大部分农副产品现状的一个缩影,小规模种植下造成了高成本、无品牌的尴尬局面,即便本地农副产品在口感或质量上要好过外地同类产品,但因其高昂的售价,以及品牌的缺失,也就成了酒香也怕巷子深。

而一旦出现农副产品滞销,农户除了求助政府,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找媒体帮忙,所以,近些年来,葡萄、草莓、黑山羊等各种本地农副产品的义卖见诸报端,这并非是长久之计,也不能根本解决本地农副产品滞销的问题。本地农副产品要想得到市场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幸福烦恼

每到收获的季节,他既兴奋又忧愁,种植葡萄的这几年,没有一年能把葡萄较好的销售出去

丰收季节并不全是幸福,还有烦恼。源源滞销的黑山羊卖出去了,可株洲还有许许多多个源源。

在芦淞区,55位残疾人养羊创业,他们面临的销售难题更大,部分黑山羊已到出栏期,3000多头羊依然没卖不出去。从2014年起,芦淞区残联开始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以黑山羊养殖为主的创业帮扶,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5头种羊,并成立“志不残”合作社。

作为“志不残”合作社的负责人,33岁的残疾人陈友钢最近愁上了心头。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面临农副产品滞销难题。2008年,陈友钢用几年的积蓄和父亲在白关镇承包了一块地,开始了西瓜种植。到2011年,他扩大规模找银行贷款继续租地,雇上8个工人,一口气种50亩西瓜。

虽然西瓜收成不错,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注射药物西瓜进入株洲市场的曝光,一时间让西瓜从香馍馍变成了无人问津,这令陈友钢措手不及。最困难时,他采摘的三四天里,只卖出了3个西瓜。第一批西瓜产出的5700多斤西瓜因卖不出去,只能天天看着烂掉。

同样,即将步入30岁的左都文,刚渡过了一个难过的秋季。几年前,他在河西汽配园附近,租了几百亩地种植葡萄。每到收获的季节,他既兴奋又忧愁,种植葡萄的这几年,没有一年能把葡萄较好的销售出去。今年,数百亩的葡萄园里,每天有无数的葡萄烂在地里。左都文说,“今年大概有10万斤的葡萄产量,只卖出去了三分之一,差不多有六七万斤烂在了地里。”

记者查阅发现,近几年株洲农副产品滞销难题屡屡被媒体报道,其中稻米、西瓜、葡萄、黑山羊、肉猪等农副产品尤为常见,且报道的频率越发频繁。农副产品滞销,几乎成了株洲种养殖农户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

远离市场

在大市场经济化时代,8年来才首次尝试将农副产品推广入市场,看似不可思议,在株洲却极其常见

11月22日,33岁的陈友钢一大早就起了床,骤然转冷的天气非但没有让他感到寒冷,反而内心有了一丝温暖。

他满心欢喜前往株百,和相关负责人就黑山羊进入株百柜台销售事宜进行洽谈,若能成功合作,将极大的降低他如今面临的难题。

这已是陈友钢从事农副产品种养殖的第八个年头,也是第一次真正把自己卷入市场的浪潮中。

在大市场经济化时代,8年来才首次尝试将农副产品推广入市场,看似不可思议,在株洲却极其常见。

陈友钢说,以前农副产品销售,往往是依赖熟人、媒体宣传及政府帮助,一直没有找过市场销售渠道。当年滞销的西瓜,他找上了芦淞区残联寻求帮助,同时经过本报的报道后,11万斤的西瓜在20天全卖光了,其中某企业还一次性订购了8000多斤。

改行养殖黑山羊后,一开始养殖数量不多,不存在销售问题。数量上来后,销售的渠道也十分单一,仍依赖媒体报道、政府帮扶以及熟人之间的订单,从未进入市场售卖。今年,合作社的农户把黑山羊销售交由他手上,他才考虑市场问题。

左都文的情况大抵如此,种植葡萄多年,规模越来越大,却几乎很少进入市场流通。每年成熟的葡萄,一部分是农家乐采摘,一部分依靠企事业单位发放福利的订单,仅有少量流入河西的一些水果店。

在茶陵县清水村,几十亩的富硒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首次有了收获,就面临出现了销售难题。如今,两万多斤的富硒优质稻谷早已收割,却只买出去了两千多斤。清水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董敏告诉记者,富硒优质稻米香口感好,因不被市场认知,出现了销售难题,出售的两千多斤稻米,还是帮扶的对口单位购买的。

农户信息不畅,对市场认知不足,坐等上门收购成为常态被认为是农产品滞销的根本原因是。株洲市农业委员会市场信息科科长刘桂林认为,大部分种植户文化水平有限,不会对接市场,导致了“只会种田养殖,不会跑市场”的现象。

市场博弈

市场成了最好的裁判手,本土农副产品的优点,难以承载那高出的差价。大批外来农副产品进入株洲,意味着本土农副产品成了失败的一方

那在市场博弈中,株洲本土农副产品,又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呢?

近日,记者走访沃尔玛、株百等超市发现,超市售卖的水果、蔬菜、肉类等农副产品,大部分均外来产品。

一方面是本土农副产品的滞销,一方面是在本地市场占有率的缺乏,如此尴尬现象实在让人费解。

陈友钢说,无论是超市还是农贸市场,都难以看到本土山羊肉的影子。“我们合作社的山羊,因为吃的是百草,生长环境也是在野外,所以品质、肉感都不错,但也因为这样,一般要一年半才能达到50斤出售的标准,市场上的黑山羊,一年就能长七八十斤,所以本地黑山羊售价比市面上饲养的贵很多,市民分辨不出,便宜的肯定更容易占领市场。”

刘桂林认为,受地形地貌、气候及人为因素影响,加上株洲土地流转难度大,导致了株洲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农副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往往意味着产业链越成熟,成本就越低。

刘桂林说,本土农副产品难以融入株洲市场,价格上落了下风。

清水村的富硒优质稻,就足以让许多普通市民敬而远之。富硒优质稻采用最原始的种植方式,不使用化肥、农药,不用机械化,即便是田地里的草,都是人工清除。虽然种出来的稻米味好,口感佳。但价格着实令人吃惊。

董敏算了一笔账,“因为是首次试验种植,走了一些弯路,导致人工费占了大头,销售低于8块钱每斤,农户就要亏本,目前我们销售的价格是10元每斤。”

刘桂林,因为没有规模化生产,本土农副产品对农药、化肥等使用较少,质量一般比外来农副产品好些,但价格并没有竞争力。

市场成了最好的裁判手,本土农副产品的优点,难以承载那高出的差价。大批外来农副产品进入株洲,意味着本土农副产品成了失败的一方。

左都文说,农产品在吃上很难体验到差异化,对身体的好坏也很难体验出差异化,你诚心种出的葡萄,一看价格贵那么多,顾客会说那么贵,吃起来差别也不大,还不如吃点便宜的。

慈善义卖

类似于草莓滞销这种慈善义卖的情况在株洲屡见不鲜。一旦农产品出现滞销,农户除了求助政府,还会借助媒体的报道,来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

高质量、高价格农副产品成功的例子在株洲并非没有,近几年冉冉升起的水果之星炎陵黄就是其中之一。

刘桂林说,炎陵黄桃是全县之力打造起来的品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

农副产品的非集约化生产,被刘桂林认为是本土农副产品竞争不过外来者的主要原因,“即便你有好的产品,但没有形成规模小打小闹,建立不起品牌,就没有竞争力。”

但在株洲大部门小规模种养殖的农户来说,他们缺乏打造品牌的能力,甚至连品牌的意识都没有。

今年10月25号,持续一个多星期的株洲市农博会开幕。作为市农委为种植户提供学习借鉴、谋求商机搭建的平台,刘桂林说起来多了一些尴尬。“许多种植户,把农博会当成是一个销售农产品的会展,他们不学习他人的优良销售模式,也少有和他人进行接洽寻求商机。卖的好就高兴,卖不好来年就不想来了。”

小规模的农业种植养殖,残存着几千年的封建小农意识。从事电商行业的梁敏记得,去年媒体报道了一位农户种植的草莓出现滞销难题后,他出于好心,在朋友圈以较高的价格帮助售卖,没想到几天后却屡屡遭到朋友的投诉。“几个朋友收到后,发现很多草莓都是坏的。我好心帮忙,却坏了自己的名声。”

类似于草莓滞销这种慈善义卖的情况在株洲屡见不鲜。一旦农产品出现滞销,农户除了求助政府,还会借助媒体的报道,来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问题,但并不是良久之策,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家在农村,梁敏也曾想帮助村民在网络上销售农副产品。梁敏发现,如今种地的农民基本上还是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接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一直生活在农村,信息相互落后,文化也比较简单,接触互联网更是大部分人还没有开始。

梁敏说“你让这一部分人群去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把自己的东西推销出去难度太大,从现在农民年龄段和地域以及受教育程度来看是最难改造的一个人群。”

规模产业化

在刘桂林看来,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或将可以解决当前株洲农副产品面临的难题

“重种植、轻销售”的尴尬现象,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滞销问题出现,而在这背后,是一个个艰苦奋斗着的家庭。而因为农户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种植失败,将会极大打击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心。

刘桂林说,因为文化水平有限,许多农户获取市场信息闭塞,不能灵活的感知到市场需求,往往是看到一部分人由于种植某种作物获得丰厚回报后,受到当前价格的引导,后知后觉,跟风种植。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造成严重供大于求,对市场行情的预判能力不高是造成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

许多人还记得2014年12月醴陵市富里镇出现一件怪事,绿旺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茄子不要钱,农民可自由采摘。

究其原因,便是因为2013年的茄子批发价每公斤4元,于是许多农户扩大了种植面积,没想到却卖不出去了。虽然茄子丰收了,却卖不起价钱,批发价每公斤仅1元左右,还鲜有收购者上门。

当时,醴陵市农业部门在剖析夏秋蔬菜滞销原因时提到,前两年蔬菜行情好,今年很多菜农盲目扩大了种植面积,造成蔬菜供过于求。

同时,因为种植规模小,产业化不成熟,农户面对中间商收购时议价能力低,甚至中间商利用其手中掌握的商贩资源向农民压价,导致农民即便大获丰收也赚不到钱,中间商成了挟持农民的价格的操纵者。

[1] [2]  下一页

最新农产品资讯
  • 泰州3种农产品入选“国字号”04-22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了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410种产品纳入名录,我市胡庄大米、泰兴银杏和泰兴江沙蟹3种产品成功入选。据了解……

  • 北京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力提升系列培训04-22

    来源时间为:2024-04-09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王鑫桦)近日,为全面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压实生产主体质量安全第一责任和属地监管职责,结……

  • 中美贸易战下农产品上市公司获追捧这12只股票涨停了04-17

    3月23日,A股三大股指大幅下挫。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以及创业板指数分别下跌3.39、4.02和5.02,但大农业板块表现抢眼,包括种植业与林业、农产品加工、养殖……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