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农产品 > 粮油作物 > 正文

袁隆平迪拜种“海水稻”引关注:沙特40年政策失败

发布日期:2018/7/28 18:32:27 浏览:353

来源时间为:2018-07-26

原标题:沙特自主农业40年回到起点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消息,受到海湾国家的广泛关注。媒体评价称,此举使得中东到北非的广大地区都有望结束粮食无法自给的困境。这的确值得兴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少海湾国家都在为粮食自给而奋斗,沙特的遭遇最具代表性。

沙特广袤的国土大都是沙漠与高原,却找不到常态化的湖泊与河流,全年的降水量也少得可怜。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沙特想发展传统农业自然是难中之难。

不过在中东土豪眼中,有钱就能解决问题。上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开采业带来的巨额财富让沙特有了肆意挥霍的本钱,在沙漠中发展农业也被提上日程。其实当时沙特政府已经认识到单纯依靠石油经济的潜在危机,希望通过出台政策,大力扶植农耕尤其是小麦种植产业,减少粮食的进口量,从而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在石油谈判上争取到更优的条件与更有利的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沙特拉开了大规模沙漠农业的序幕。沙特通过海水淡化及抽取地下水,在沙漠中强行浇灌出大片农田。尤其是修建在沙漠深处的那些农田极有特色,这些圆形轴心灌溉区利用中枢灌溉系统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喷灌设备围绕圆心旋转浇灌植被。灌溉区直径约1公里,在高空俯瞰都十分壮观,像一张张转动的绿色唱片。相较传统的地表灌溉和沟灌,中枢灌溉能极大地节约灌溉用水,而且还不用挖沟很省事。此外,沙特政府花重金引进了先进的农业设备和管理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引入良种。据统计,1981年沙特麦农每种植一公顷小麦,政府补贴就超过了400美元;沙特政府还提高小麦的收购价格,让农民意识到这是一个政府强导向、能够短时间内大赚的产业。

在种种鼓励手段下,沙特上世纪70年代还几乎不生产小麦,可在1984年时已经成为小麦净出口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配有中央灌溉设备的圆形小麦农田曾经遍布沙特的沙漠地区,当时乘坐飞机飞越阿拉伯半岛时,总能看到这些点缀在沙漠中的绿色圆盘。1986年沙特小麦大丰收甚至导致产量过剩,由于当时沙特本国的小麦年消费量仅90万吨,约100万吨小麦被低价出售或作为援助直接馈赠给发展中国家。1992年沙特的小麦年产量更是攀上最高峰,达到410万吨,是世界十大小麦出口国之一,出口量可以满足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和也门的需要。

不过从纯商业观点上看,沙特大力发展小麦生产并不划算。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沙特每产出1吨小麦,政府需要补助约552美元,而美国同期仅为97美元。大量出口小麦根本不能给沙特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不过当时沙特政府认为,此举不仅可使本国的小麦自给,还可为农村地区创造就业条件,并带动全国的通讯设施和道路的现代化,促进农村繁荣。此外,伴随着小麦计划的实施,诞生和成长了沙特本国新一代的农业企业管理者,原先这些企业几乎都由外国人管理和操作。

随着沙特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这种“赔本赚吆喝”的农业政策终于维持不下去了。尤其是中枢灌溉系统对于地下水的需求极大,虽然沙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设备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但近年的调查显示,沙特地下蓄水层水量被迅速地耗尽,而这些蓄水从上一次地球冰川时期以来就没有得到过补充。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对面粉需求的上升,沙特对小麦的需求猛增,预计2025年将增长到450万吨,跻身世界十大小麦进口国之列。

面对这样的困境,沙特政府在2008年宣布逐步退出自给自足政策,每年减少国内小麦购买量的12.5,并逐步以进口填补不足。2016年起,沙特更下令全面禁止小麦种植,改为完全依赖进口,重新走上其他海湾国家的老路——“出售碳氢化合物(石油),换取碳水化合物(粮食)。”沙特证明了靠赔本的高补贴发展农业走不通,中国的“海水稻”能否走出一条新路、破解海湾地区的困境,成为这些国家的关切话题。

责任编辑:张义凌

最新粮油作物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